近年來,一些古董的老物件成為了人們追捧的對象,一些普通的老物件,因為其年代久遠、歷史淵源等因素被炒作的異?;鸨?。殊不知,很多物件的價值往往被過度神化,與其實際價值嚴重脫節(jié),今天,我們就來揭開一些被高估價值“老物件”的神秘面紗。
被高估價值的老物件1、糧票
糧票作為一種歷史遺留物,曾在半個多世紀前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然而,對于如今的收藏者來說,大多數(shù)糧票的價值并不高。這主要源于兩個原因:首先,糧票的發(fā)行量極其巨大,缺乏稀缺性。以1976年發(fā)行的面粉票為例,當年僅浙江省一地就印制了約2億張。如此大規(guī)模的發(fā)行量,注定了普通糧票難以成為真正“珍品”。
其次,除了極少數(shù)特殊版本外,絕大多數(shù)糧票在設計上并無突出亮點。由于大量重復印制,普通糧票通常無法體現(xiàn)出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。因此,如果你手里有一些普通的糧票,恐怕很難指望它們會是暴富的“法寶”。只有那些版本獨一無二、歷史背景獨特的糧票,才可能在收藏市場上折桂。
2、郵票
郵票自發(fā)明以來,一直被人們視為具有一定收藏價值的物品。然而,隨著時代的推移和通信方式的變遷,郵票作為一種通信工具,其實用價值正在逐漸降低。首先,由于網(wǎng)絡通訊的發(fā)展,人們對傳統(tǒng)郵票的需求自然大幅減少,導致其實用性大打折扣。
其次,郵票市場曾遭到過度炒作,使得一些普通郵票的價格遠遠高于其實際價值。例如有些大眾郵票的二級市場價格,比其發(fā)行面值高出數(shù)十甚至數(shù)百倍,顯然已經(jīng)嚴重脫離了實際。
因此,收藏普通郵票的朋友不要過于看重它們的價值。畢竟,實用性降低、泡沫化嚴重,都使得大多數(shù)郵票難以稱得上是稀缺品。
3、袁大頭
袁大頭可以說是最為人熟知的近代鑄幣之一,但它的收藏價值卻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高。為什么會這樣呢?第一,袁大頭的鑄造量相當大。光是民國三年(1914年)一年,就鑄造了約3.6億枚。如此大規(guī)模的鑄造,注定了大部分袁大頭的價值有限。
而且,袁大頭有大量版別,從最早的宣統(tǒng)元寶,到后期的熱河共和等,版別之多導致同一種袁大頭的稀缺性大打折扣。因此,除非是那些版別獨特、鑄量稀少的袁大頭,否則普通版本的收藏價值并不太高。手里有普通袁大頭的收藏愛好者,也不用過于看重它們的價值了。
4、瓷器茶壺
茶具文化源遠流長,各種形態(tài)的瓷茶壺也為人們所推崇。但要成為真正有收藏價值的“寶貝”,普通流通量大的茶壺往往很難做到。一件瓷茶壺想要獲得較高收藏價值,關鍵在于兩點:一是具有特殊的制作工藝,比如雕刻、繪畫等,增加了藝術加持。二是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,比如名窯鈞器、宮廷御用等。
如果僅僅是街邊小作坊流水線生產(chǎn)的普通瓷茶壺,其價值自然有限。單純年代久遠還不足以使它們成為珍品,因為類似的茶壺當年流通量實在太大。所以,對于普通的瓷茶壺收藏家來說,更應該注重對象本身的獨特性和藝術性,而不是僅僅被表面的“年代久遠”所迷惑。
5、陶罐
陶罐是以前儲存糧食等物資的重要器皿,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范圍之廣,可想而知。然而,對于現(xiàn)代收藏愛好者來說,并非所有陶罐都具備可觀的收藏價值。
除了那些具有特殊歷史文化內涵的陶罐(比如陪葬品、彩繪壁畫等),大多數(shù)普通民用陶罐的收藏價值并不算高。畢竟,當年這些陶罐的制作量太大,流通范圍太廣,缺乏稀缺性和獨特性。
更何況,普通民用陶罐在設計制作工藝上也沒有太多獨到之處,更多是強調實用性而非審美價值。除非遇到藏有文字碑刻等特殊情況,因此,如果你手頭上只是一些普通的日常使用陶罐,那就暫時不要抱有太高的期望。除非它們具備某種還未被發(fā)現(xiàn)的獨特內涵,否則收藏價值自然有限。
黃金才是硬通貨反觀最近,足金飾品的價格在市場上持續(xù)攀升,零售價甚至突破了每克700元的大關。這可真是讓人大跌眼鏡。與此同時,隨著國際金價的不斷攀升,國內線下黃金回收市場也變得異?;鸨?。
不少所謂的“囤金大戶”,選擇在金價高點紛紛進行黃金拋售,試圖套取暴利。與此同時,各大黃金實體店也加大了對舊黃金原料的回收力度,以期獲取更多的價差利潤。
這股“黃金回收熱”不僅在線下蔓延,在線上渠道也同樣如火如荼。某知名在線黃金回收平臺負責人告訴我,他們通過發(fā)放優(yōu)惠券、免費郵寄、減免手續(xù)費等措施,吸引消費者進行黃金快速變現(xiàn)。據(jù)悉,這家平臺單日黃金回收量甚至高達3000多克。
囤黃金的好處俗話說得好,盛世古董、亂世金,眾所周知的黃金的功能主要分為抗通脹和避險。在這輪黃金暴漲中,黃金的抗通脹功能似乎并非主導因素。畢竟,盡管各國央行持續(xù)放水,但整體通脹水平并未達到可怕的地步。
相反,黃金價格的暴漲更多地反映出了人們對未來經(jīng)濟社會的隱憂和恐慌。作為一種典型的避險資產(chǎn),黃金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大漲,正是因為投資者對前景的擔憂。因此,他們選擇將資金“藏”進黃金,試圖規(guī)避即將到來的風險。
結語一些被過度炒作的“普通古董”,由于缺乏獨特的內在價值,資本離場后其價格自然也難以為繼。相比之下,黃金才是底蘊深厚的硬通貨,畢竟黃金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接受,是國際支付和結算的一種重要手段。許多國家都將黃金作為儲備資產(chǎn),以增強貨幣的穩(wěn)定性和信譽。
所以,黃金往往更能抵御時間的沖刷,對于尋求長期穩(wěn)定投資的投資者來說,黃金無疑是一個更值得考慮的選項。
??
[免責聲明]本文來源于網(wǎng)絡,不代表本站立場,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聯(lián)系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,保證您的權利。轉載請注明出處